高起点语文(文言文阅读)复习要点(一)
发布时间:2021-11-06 08:34:27 文章来源:河南成人高考招生教育信息网
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考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,能够理解句子,把握文意;能够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;能够归纳内容要点,把握文章主旨;能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。本考点对文言字、词、句、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,采用对重点语句翻译的方式进行。所选材料常节选自诸子散文、古代寓言和笔记、杂谈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。一般两道题:第一题,偏重对选文文句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;第二题,偏重对选文写作特点的评述分析(即结构、语言、表现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)。但有时也根据文意交叉命题。
一、理解句子,把握文意音负
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,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能读通、读懂主要内容,并能正确理解文言
文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;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。理解是准确翻
译的前提。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,首先要理解构成语句的每个词语的意思。如果把句中的
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弄错了,就会影响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的理解。其次要掌握文言文与现
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。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一个句子字面上的意思,才能准确把握文意。
1.正确的断句、停顿
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,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。我们现在读古文,编者已经用标
点符号把句子断开了,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,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
思的地方,有一些小的停顿,这个停顿恰当不恰当,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。区
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,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,读懂
每一句话。
2.注意通假字
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,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,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
但意义不相通的字,从而形成通假字。严格意义上讲,通假字算是“别字”,但由于古人长期
使用,并且得到社会认同,就不算错了。比如《愚公移山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甚矣,汝之不
惠”,其中“惠”本义是“恩惠”,但若按本义去解释,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。这里的“惠”是
个通假字,当“聪明”讲,通“慧”。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还有很多,都需要结合课文
内容详加体会。
3.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
同文的转脚今义新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,如古汉语中部眼,而今文
鼻辣。如(花源记)中”水妻子色人来此绝境”一句里,妻子~指妻子儿女,在今义指^男
的配偶”,不包含子女在内。
4.一词多义现象
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普存在,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,特别要注意粮
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。如“去“有距离、离开、消除等义,而在“夫五人之死,去今之私商
”((五人碑记》)句中,“去”只能理解为距离。在“阳虎去齐走赵”(《慎所树))句中
“去“则应理解为离开。